前言:
不知道你有沒有聽保險業務員這樣說過:
「這張保單投資報酬率真的很漂亮,我把你當朋友才跟你說的耶。」
「這張保單現在超熱門,再不買就來不及了。」
「把錢放銀行不如拿來買保險,有保障還可以賺錢喔。」
一般人聽到這些,可能會覺得是不錯的賺錢機會,對方又是你信任的親戚朋友,很容易就會不知不覺就點頭答應,簽名買單。
但你知道嗎?如果你因為聽完這些推銷話術就做出衝動的決定,很有可能最後不只沒賺錢,連本金都拿不回來。
「投資型保單能不能買」「投資型保險好不好」,這些應該是你在google上搜尋保險,最常跳出來的問題之一
投資型保單同時具備投資與保障功能,再加上保險公司背書,聽起來應該是一種很不錯的商品,但為什麼,有些人買了之後卻慘虧50%甚至更多呢?
為了避免這種事情發生在你身上,所以我寫了這篇文章
這篇文章會帶你搞懂:
- 投資型保單種類和架構
- 為什麼有些人會虧錢?常見踩雷原因有哪些?
- 投資型保單常見10大Q&A
- 投資型保單的優缺點、你到底適不適合
今天的文章知識點比較多,所以會比較長一點,但我保證你看完後,會徹底搞懂這類保單的運作邏輯, 讓你在面對業務時,不會被話術誤導,做出會後悔的衝動決定,
如果你正在考慮投資型保單,這篇文章我真心建議你看到最後,因為在最後我會告訴你一種,資深業務自己只會買的投資型保單,
不只績效更穩定,也能幫你判斷:你的業務是站在你的角度規劃,還是只是想成交,風險全都讓你自己去承擔。
投資型保單介紹
投資型保單的歷史
「投資型保險」簡單來說,就是把「投資+壽險」結合在一起的商品,最早是1956年在荷蘭推出,後來陸續在歐洲、美國和亞洲開始流行,台灣則是於2001年引進。
投資型保單的特色是讓保戶享有保障的同時,還能參與資本市場的成長,適合拿來做長期投資、退休規劃,
隨著近年來台灣的低利環境和國人投資意識提升,投資型保險的市占率也逐漸提高,成為壽險市場的主流商品之一。

投資型保單跟傳統壽險的差別
投資型保單跟傳統壽險的主要差別在於帳戶結構、風險承擔的不同
傳統壽險只有一般帳戶,保費收進去後會由保險公司運用這筆資金,通常大部分的保費會預留用來理賠給付和營運成本,剩餘的少部分才是保險公司的利潤,
以定期壽險來說,假設你繳了1,000元的保費,大概會有900元會拿來做為理賠預備金,80元是保單營運成本,剩下的20元才是保險公司的利潤

而投資型保險除了有一般帳戶之外,還有一個「分離帳戶」,也可以稱為「投資帳戶」,
一般帳戶一樣由保險公司運作,保費扣除保險成本和附加費用後,才會進入分離帳戶,買入保戶選擇的投資標的,這部分的資產就會變成我們常說的:「保單帳戶價值」,而所謂的壽險成本,指的是壽險的保費
假設你第一年繳了100,000元保費,扣除保險成本3,000元、附加費用60,000元,剩餘的27,000元才會進入投資帳戶,

至於這個「附加費用」是什麼、為什麼收你這麼多錢,我等一下會再詳細解釋,現在先讓我們回到主題
因為投資標的是保戶自己選擇的,所以投資風險要由保戶自己承擔,保險公司只會負責幫你保管這個帳戶。
簡單來說:
- 保險公司承擔壽險風險
- 保戶承擔承擔投資風險
一般常聽到的儲蓄險,其實也是傳統壽險的一種,正式名稱通常是:
- 「OO終身壽險」
- 「OO利率變動型終身壽險」
但這種保險主要目的是用來儲蓄,通常保額不會太高,利率通常也在1.5~2%之間,雖然穩定,但是連通膨都很難贏過,
通常是用來強迫儲蓄和資產傳承居多,在保障和資產增值的效果上都有限,所以才會有投資型保險這種,可以同時滿足保障靈活+資產成長的商品出現,
通常在保額相同的情況下,投資型保單的「壽險保費」會比定期壽險便宜,而投資報酬率也沒有限制,完全依照投資標的表現而定。
市面上主要的投資型保險種類
①變額壽險
從「壽險」兩個字看得出來它有壽險保障,那「變額」又是什麼意思呢?
所謂的「變額」有兩個意思
一.指的是身故理賠金額不固定
投資型保險主要分為兩種理賠方式:
1.甲型:身故時,保額和帳戶價值取高者理賠
- 保額500萬>帳戶價值400萬,理賠500萬
- 保額500萬<帳戶價值600萬,理賠600萬
因為帳戶價值超過保額後就是理賠帳戶價值,而帳戶價值會隨著投資績效波動,所以理賠的金額每天都不一樣,所以叫變額

但這時候你可能會想:「帳戶價值400萬,保險公司賠給我500萬,那保險公司實際上不是只賠了100萬嗎?」
會這樣的原因,是因為甲型繳的是差額保費
所謂的差額保費就是:
- 假設保額500萬,帳戶價值有400萬,這時候你繳的就是中間差額100萬的壽險保費
- 假設保額500萬,帳戶價值200萬,繳的就是差額300萬的壽險保費
同樣的道理,等帳戶價值超過保額後,就不用再繳壽險保費了。
2.乙型:身故時,保額和帳戶價值一起理賠
- 假設保額500萬,帳戶價值300萬,理賠800萬
- 假設保額500萬,帳戶價值500萬,理賠1000萬
因為是一起理賠,所以不管帳戶價值多少,都是固定繳500萬的壽險保費,所以壽險成本會比甲型還高。

二.指的是壽險的保額可以隨時調整
只要在規定的範圍內就可以隨時調整保額,通常最低保額是10萬元,最高則沒有上限,不過實際可以調整的金額,還是要依照每張保單的規定為準。
壽險主要的任務就是解決我們階段性的責任,舉例來說:
- 剛買房、剛生小孩的階段,家庭責任增加 → 應該提高保額
- 房貸快繳清、小孩長大、責任結束 → 可以降低保額,節省保費
而傳統壽險只能降低保額,想要提高保額只能再買一張,相對來說不夠靈活
那到底要多少保額才夠呢?
根據財經媒體統計,養一個小孩從出生到大學畢業,至少也要380萬元~1,000萬元,如果不要過得太差,預算也要抓個500萬,
那麼假設你現在有800萬的房貸,小孩又剛出生,你最少的壽險保額也要有:
- 房貸 800 萬 + 育兒費 500 萬 = 1,300 萬元
這還是沒計算其他日常開銷、喪葬費用,一點也不誇張,最少一定要有的保額。
因為假設我們真的不幸發生什麼意外,導致不能再照顧心愛的家人,至少還有這筆錢可以留給他們,畢竟我們也不希望看到辛苦買下來的房子被法拍,另一半一個人無助的扛下所有責任,對吧
等房貸繳完了、孩子也長大了,這時候責任完成了,我們就可以把壽險保額降低,減少保費支出,省下來的錢,就可以拿來規劃你美好的退休生活了,這就是變額彈性的優勢。

②變額萬能壽險
「變額萬能壽險」我們可以把它看成變額壽險的加強版,它在變額壽險的基礎上,加了一個「萬能」的功能,
這個萬能指的是可以彈性繳費,不用定期、不用定額,只要保單帳戶價值夠維持保險成本就可以讓保單持續運作
假設你買了一張保額500萬的變額萬能壽險,第一年繳了12萬元保費,一年的保險成本大約是6千元,所以你第一年的保單價值就是:
- 12萬保費-6千元保險成本=11萬4千元
但如果你第二年暫時無法繳費,這張保單還是有效,只是每年的保險成本就會從投資帳戶裡面扣款,直到扣光為止,這張保單才會失效,
這種彈性設計,讓保戶能在收入不穩定或資金壓力較大的時期,先保留保障、不必立即解約,我覺得算是對保戶滿友善的設計。

要注意的是: 這種機制,雖然彈性高,但也有風險,如果長期不繳費,投資績效又不好,帳戶價值可能提前被耗盡,導致保單中斷,所以投保前,要規劃基本繳費預算,以降低中斷風險。
但目前真正做到「完全彈性」的保單不多,更多的還是「半彈性」的保單設計,
例如你領了獎金、年終或是儲蓄險到期了,可以把一部分拿來慶祝這個小確幸, 一部分的錢追加進保單投資,這種半彈性繳費,特別適合對於有理財習慣、但收入波動的族群。
③變額年金
變額年金是一種專門為「退休金準備」所設計的保險,與前面介紹的變額壽險、變額萬能壽險不同,它不包含壽險保障,主要功能就是累積退休金,
有點類似「勞工退休金」或「國民年金」,不同的是,變額年金的投入金額、投資標的與給付方式,都由你決定,彈性更高
保戶可以選擇定期定額或一次投入一筆資金,這筆錢會在保單帳戶內持續進行投資操作,直到你到達約定的給付年齡,保險公司會把資產變現,再由保戶選擇給付方式,
給付方式通常分為:
- 一次給付
- 分期給付(常見選項是10年、20年、30年)
- 終身給付(通常設計至110歲)
通常最早可以給付的年齡是在60歲,最晚80歲前要開始給付年金,
假設小明在30歲時投入300萬到變額年金進行投資,並約定65歲時領取年金,以複利6%計算,到小明65歲時,保單帳戶價值已經累積2,300萬,這時候小明可以選擇:
- 一次給付(退休啟動資金、購入其他資產)
- 分期給付(打造穩定退休現金流)
- 終身給付(對抗長壽風險)
再依照選擇的方式依照比例領取年金

雖然變額年金可以讓我們退休有錢領,不過要注意的是它也是不保證投資績效的,若績效不佳,也可能導致資金縮水,讓理想的退休生活打折扣。
退休這件事,只有你自己最在意,所以一定要以長期穩健的心態,慎選投資標的,千萬不要因為話術或一時衝動,就拿自己的退休生活來冒險,不然到時候想後悔,也來不及了。
為什麼要額外準備退休金?
根據勞工保險局統計,
截至2024年底,有187萬名退休勞工領取勞保老年年金,平均月領1,9344元
- 有 53.7% 的人月領不到 2 萬元
- 92.6% 的人月領不到 3 萬元
假設真的有領到3萬,以通膨2.5%來計算,30年後的3萬,只剩下1.4萬的價值,你能想像退休後每個月只能花1.4萬的生活嗎,
光是房租、水電、通勤、電話費就快不夠了,更別說要休閒娛樂、醫療備用或是偶爾跟家人出國玩等等的
辛苦工作了一輩子,結果退休之後卻要省吃儉用,過著喜歡的東西不能買、想吃的東西不能吃,連病都不敢生的日子,我相信沒有人想過這種退休生活,對吧
所以只靠勞保頂多只能「活下來」
想要「活得爽」你需要主動規劃、提早準備額外的退休金來源,才能過上自己理想的退休生活,變額年金就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你現在也正在為「退休要準備多少?」「該怎麼開始理財?」這些問題感到迷惘、不知道從哪裡開始嗎?,
我整理了一份《財務規劃指南》,是我從買房、學理財、一路到成為保險顧問的實戰經驗彙整,
這份實用資料會帶你一步步搞懂:
✅ 怎麼看清自己的財務現況
✅ 富人的財富自由秘密
✅ 怎麼用對金融工具,幫你更快的完成你的人生目標
這份指南也可以讓你在理財這條路上少走冤枉路、少繳學費、少被話術割韭菜。 如果你也正在摸索理財的路,這份指南會是個很好的開始,趕快點擊下方圖片來免費領取《財務規劃指南》吧!

投資型保單常見的投資標的有哪些?
①共同基金(大多屬於主動型基金)
「基金」是市場上最常見的投資選擇之一,也是投資型保單最主要的投資標的,它主要的目的是分散單一投資標的的風險,
你可以把它想像成基金公司挑選了一籃子具有潛力的標的(如股票、債券等),然後打包投資組合,委託基金代銷通路進行銷售(銀行、保險公司等),投資人再從經銷商購買基金,
主動型基金會由專業經理人「主動」操作與調整內容,不定期汰換表現不佳的標的,幫助基金維持一定的投資效率。

其中常見的基金選擇大約有以下幾種:
- 債券型基金:以投資等級公司債、公債為主,風險較低,適合保守型投資人
- 平衡型基金:同時投資於股票與債券,追求穩健成長
- 貨幣市場基金:主要投資一年內到期的債券,流動性高、風險低,適合短期資金停泊
什麼是單一投資標的的風險?
分享一個最近的案例: 2025年6月初馬斯克跟川普因為電動車相關稅收和補助發生爭執,結果特斯拉的股票在6月5日單日暴跌超過14%,市值一日內蒸發約1,500億美元(約新台幣4.5兆),創下歷史最高單日跌幅
這個就是單一投資標的的風險
想像一下,如果今天你All IN特斯拉,你的資產一下蒸發了14%,如果信仰不夠強,真的很容易就會因為恐慌認賠殺出對吧
所以基金的核心目的不是讓你一夕致富,而是降低資金集中風險,平滑投資波動 透過把資金分散投入多檔股票或債券,
即使其中一部分短期表現不佳,整體資產仍能保持穩定或成長,這對於以穩健為目標的投資人來說非常重要。
②ETF(大多屬於被動型基金)
ETF,全名是「Exchange Traded Fund」,中文叫「指數股票型基金」,沒錯,ETF也是一種基金
差別在於:
- 共同基金是「每日一價」,只能在每日收盤後以淨值申購贖回,並且會由基金經理人「主動操作調整基金內容」。
- 而「 ETF」 則是在股票市場掛牌交易,只要有開盤就可以隨時買賣、即時成交,像股票一樣靈活,追蹤的是整體市場的平均表現,不像主動型基金由經理人選股,而是被動跟隨指數走,也就是俗稱的「買大盤」
常見的 ETF 包括:
- 台灣 50 (0050):追蹤台灣市值前50大上市公司
- 美國 S&P 500 :追蹤美國市值前500大上市公司
- 產業型ETF:追蹤單一主題,例如科技、環保、生技、AI等特定產業表現
為什麼常聽到投資小白可以先買ETF?
根據世界權威的《標普道瓊指數公司》的報告指出,過去20年,有90%的主動型基金的績效是低於追蹤S&P500指數的ETF的,少數贏過的也頂多贏個1~3%
這代表連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專門研究市場的專業經理人都跑不贏大盤,一般人更不用想了,
股神巴菲特也曾說:「如果我30歲,我會只買ETF,然後努力工作,把賺到的錢繼續投入ETF」
與其從幾千支股票裡面猜誰是「飆股」,不如直接買下整個市場,把風險壓到最低,讓資產跟著整個市場一起成長,這就是ETF的魅力。
這邊小結投資型保單的3個重點:
- 投資報酬率不保證,完全取決於投資標的績效。
- 所有投資型保險,都是為了至少5年以上的長期規劃而設計。
- 只要商品名稱有「變額」兩個字的,就是投資型保單。
那投資型保單介紹的也差不多了,接下來我要跟你講的是,為什麼有些人保單投資績效明明還不錯,但是保單帳戶價值卻是虧損的秘密。
為什麼有些人買投資型保單會虧錢?
說到「投資型保單」,大家的出發點當然都是希望賺錢對吧,但為什麼有些人明明投資績效不錯,保單帳戶價值卻是虧損的呢?
其實是因為:你繳的保費,並不是全部都拿去投資了。
業務員不會告訴你的「保費秘密」
前面有提到,保費扣完保險成本和附加費用後才會進入投資帳戶,而這個「附加費用」就是導致很多人前幾年想解約,卻發現保單虧損的原因,這也是90%以上業務員都不會跟你講的費用。
附加費用只有壽險才會收,所以只有「變額壽險」和「變額萬能壽險」才有, 變額年金因為沒有壽險保障,所以不會收附加費用,只會收購買基金的手續費,我之後會再寫一篇關於基金的文章詳細介紹。
那我們看回來附加費用,它的主要用途是:
- 保單營運成本:保險公司行政、營運成本
- 保險公司利潤
- 業務員傭金
根據保險法規定,投資型保單的附加費用不能超過「目標保費」的150%,這裡的目標保費通常是指年繳保費。

假設你每個月繳5千元,一年就是6萬元,所以目標保費就是6萬元,那這張保單的附加費用最多不能超過:6萬*150%=9萬元,
這筆費用通常會在前5年收取,第一年通常會收取60%的費用,後面4年再分批收取剩下的90%,
所以第一年實際進到投資帳戶的錢會是:
- 年繳保費-保險成本-60%附加費用=保單帳戶價值
- =60,000-3,000-36,000=21,000
第一年繳了6萬保費,但只有21,000元進入投資帳戶投資,這就是為什麼投資績效明明不錯,帳戶價值會虧損的原因。
當然傳統壽險也會收附加費用,以10年期儲蓄險舉例,最多可以收取總保費的25%, 雖然看起來比投資型保險的150%低,但是傳統壽險收取的是「總保費」的25%,

一樣年繳6萬元,10年「總保費」就是60萬元,所以儲蓄險最多可以收60萬*25%=15萬元,
同樣都是年繳6萬元:
- 投資型保單最多收:9萬元
- 儲蓄險最多收:15萬元
因為收費比較少,利率又沒有上限,只要投資績效不要太差,通常投資型保單回本的效率就會快過儲蓄險,這也是為什麼投資型保險的市占率會逐漸上升,受到大眾的青睞。
兩種常見的虧錢情況
①不了解費用結構
我們前面提過,保費扣除保險成本跟附加費用後,才是真正拿來投資的金額,所以在投資還沒回本之前,太早解約,本金就會被吃掉,
但是,一般消費者哪會懂這些,而且業務員本來就有詳細說明相關費用和風險的義務 ,
但很多業務員都避重就輕,只會跟你說:
- 「這張保單比儲蓄險好」
- 「這個投資報酬率很漂亮」
- 「這張保單現在很熱門」
很多人因為信任,就在這樣在資訊不對等的狀況下,草率簽了名,一旦簽下去,就會被視為你「已完全了解並同意商品內容」,日後即使發生損失,也很難追究責任。
所以你下次再被業務員推銷的時候,你就可以問他:「這張保單的所有費用是怎麼計算的?」 如果對方講不清楚或是打哈哈帶過,就代表他不是「很不專就」就是「根本不想讓你懂」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我就會真心建議你:趕快換人,千萬不要因為「人情」讓自己受損失,因為這種人都不管你會虧損的風險了,你幹嘛又要在乎他的人情呢,還不如去找一個跟你沒什麼關係,但是願意說真話的誠實業務員,還讓人比較放心。
②選錯投資標的
很多人第一次接觸投資,就是被業務推銷投資型保單,
自然也不知道要投資什麼好,通常都是業務員說哪個好就選哪個,
但是問題就來了:
其實有些業務自己也不太懂,只是把話術背一背,也沒有分析客戶適合什麼標的,然後就隨便推薦一個,反正只要有成交就好
更可惡的是,還有一些黑心業務會跟客戶說:「你負責繳錢就好,投資交給我」,但是卻幫客戶選擇高風險、高波動,但是傭金最高的商品,完全不管客戶的死活,
如果早點發現,及時止損還來得及,最怕的是過了好幾年後才發現,結果不只虧了錢,還白白浪費了好幾年寶貴的時間,真的會讓人很火大。
投資一定有風險,但絕對不是「冒險」,投資風險是你自己承擔的,所以在做決定前,一定要先做功課,這樣才不會因爲話術或一時衝動就做出會讓自己虧錢的決定。
現在你知道大部分保單會虧損的人,都是因為不了解保單設計、或只是單純信任業務員,就簽名買單,但其實有一種保單,是資深業務也會幫自己買的,不只績效相對穩定、也對保戶更好
資深業務自己其實只買「這種」保單!
市面上的投資型保單看起來都差不多,但其實有一種保單,是資深業務自己才會買的,因為它績效相對穩定,對長期資產成長更有利,
它就是有「加值給付金」的投資型保單,
前面有提到,附加費用是目標保費的150%,分5年收取,有加值給付的保單通常就會在第6年到10年,發放同比例的加值給付金到你的投資帳戶,

假設附加費用1到5年的比例是:
- 60%、30%、20%、20%、20%
那6到10年的加值給付金就會是:
- 20%、20%、20%、30%、60%
投資本來就是一場長跑,而不是短線衝刺,所以為了鼓勵保戶長期持有保單、參與投資,才會有這種類似回饋金的設計,
但因為會壓縮保險公司的利潤,所以這種保單目前只有少數幾家保險公司才有,
而保險公司收益變少,自然給業務的傭金也會變少,所以這種設計對客戶來說是有利的,對業務反而是不利的,
但有些業務員自己會買這種保單,卻推薦客戶買沒有加值給付,但是傭金比較高的保單。
所以想要判斷你的業務是不是站在你的立場為你規劃,下次你被推銷的時候,就可以問對方:「你說的那麼好,那你自己有買嗎?」
就像是你去外面餐廳吃飯,發現廚師都不敢吃自己做的菜,那你也不敢在這家餐廳吃飯了,對吧
其實大部分人不是不能接受風險,而是不能接受購買前沒有被告知風險,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總結一下投資型保單的優缺點與不能不知道的常見迷思,看看這類商品到底適不適合你吧!
投資型保單優缺點、10大Q&A
看完就知道你適不適合買!
優點:
- 強迫儲蓄:如果你掌控不住要「剁手」的衝動,投資型保單可以幫你建立紀律,把原本要被你衝動花掉的錢,變成資產,讓你在儲蓄的同時還能讓資產增值。
- 同時兼顧保障和投資:投資型保單的保障可以幫你解決家庭責任、房貸風險,又可以透過投資,累積退休金或其他長期資產,一張保單、雙重功能。
- 保額和保費可彈性調整:前面提過,變額壽險可以陪你承擔不同階段的家庭責任,
彈性繳費可以幫你應對不同的經濟環境,這種彈性設計更能配合我們的實際生活情況來做調整。 - 費用結構透明:前面有提到,投資型保單屬於高風險商品,而保險公司只是替你保管帳戶,因此法律規定保險公司必須揭露保費如何拆分,包含:
- 附加費用比例(不得超過目標保費150%)
- 投資帳戶淨值與明細
- 每年/每月的帳戶報表
你繳的每一筆錢去哪裡、投資了什麼,都查得到也看得懂。
缺點:
- 資金流動性差:因為投資型保單是屬於長期規劃,所以通常都要要繳5年以上,資金流動性會比較差,
所以在規劃的時候,一定要確定是用短期內不會用到的資金來規劃,才不會遇到臨時要用錢,資金卻卡住的情況。 - 初期績效較差:因為前期會收取目標保費150%的附加費用,只有部分的錢拿來投資,所以初期績效通常都會比較差,
不過如果你買的是有「加值給付」的保單,就可以在第6~10年獲得加值給付金,提高保單績效。
你適合買投資型保單嗎?
如果你符合以下情況,那你就很適合買投資型保單:
- 有長期資產目標:像是退休金、子女教育基金、不動產準備,願意用5年以上時間慢慢累積。
- 希望保險保障靈活調整:需要保額隨人生階段變動(如房貸、小孩出生等)的彈性空間。
- 不想只靠儲蓄險存錢:希望錢除了保障,還能「有機會長大」,而不是每年都被通膨吃掉。
- 能夠接受市場波動:知道資產有漲有跌,不會一看到帳戶變少就緊張想解約出場,比起短期波動,更關注長期價值的人。
但如果你是以下這幾種情況,建議先不要買投資型保單:
- 對投資完全無法接受風險:只希望保本、每年固定收益的人,定存或儲蓄險會更合適。
- 短期內需要用錢:未來3~5年有購屋、結婚等資金需求,那這筆錢不該放在投資型保單裡,適合放在可以靈活運用的地方。
- 容易被績效綁架心情:看到帳戶波動會情緒起伏、沒耐心長期持有的人, 因為投資是要可以安心、且可以長期執行的,所以如果常常被波動綁架,導致飯也吃不好、覺也睡不好,反而降低了生活品質,那還不如不要投資。
為什麼一定要是投資型保單?
你可能會聽到有些人會說: 「投資可以自己來,幹嘛要買投資型保單?」
如果你只想要「投資」,那這句話沒錯,如果你沒有「保障」需求,那確實還有很多其他投資工具可以用,不一定要買投資型保單
不過說到底,投資型保單還是「保險」,保險存在,是因為有些風險,是我們用自己的錢根本扛不起的,例如:重大疾病、癌症、失能、意外這種事,我們不能保證這些事情不會發生。
投資型保單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叫做「豁免保險費」,它在發生特定情況像是:重大疾病、意外傷害、失能等情況時會觸發,
通常這種嚴情況會導致收入中斷,繳不出保費,這時候保險公司會直接幫你付錢,而且是付一輩子,讓保障繼續有效、投資繼續累積,甚至有一些保單會給「失能給付金」來填補生活費。
簡單來說就是保險公司幫你扛風險、幫你投資、還養你到老,你這輩子都不用再付任何一毛錢,這就是保險獨特的價值,也是其他投資工具給不了的安全感,可以讓我們在人生陷入低谷的時候不會拖累家人。
我們常聽到、或在新聞上看到有些人,辛苦工作了大半輩子,結果被一場意外或是重大疾病帶走了所有努力的成果,假設這種情況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人的話,你會希望他下半輩子都靠你照顧,還是他有提早規劃保險,把風險交給保險公司呢?



投資型保單常見10大Q&A

Q1:投資型保單會保本嗎?有保證報酬嗎?
A1:不會保本、也沒有保證報酬,保單帳戶價值會隨著投資標的績效改變,所以投資前要多做功課、或找專業從業人員諮詢,才可以找到適合你的投資標的,有效降低投資風險,
但如果你完全沒辦法接受投資風險,只想要每年固定報酬,可能更適合儲蓄險或定存型商品,這種商品會更適合你。
Q2:投資型保單要繳幾年?
A2:因為投資是需要透過時間來累積資產的,所以通常最少是5年起, 常見的選項有:5年、10年、20年、30年,這個可以依照你自己的需求跟資產配置來選擇。
Q3:如果保險公司倒閉了我的保單會怎麼樣
A3:先說結論:你可以放心, 因為投資帳戶是屬於保單受益人的,保險公司只是替你「保管」帳戶,這筆錢不會被當作保險公司的資產來清算,就算保險公司倒了也不會被債權人追討。
不過其實你也不用太擔心這個問題,自從1900年台灣有第一家保險公司以來,只有一家保險公司倒閉過,金管會也會協調其他保險公司接手保單,對保戶權益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Q4:解約時會不會虧損?可以隨時解約嗎?
A4:
- 有可能會虧損,因為前期會收附加費用,所以如果太早解約有可能拿不回完整本金,或是遇到市場不好的時候波動比較大,也有可能導致虧損,
- 保單可以隨時解約,解約時會依照保單帳戶價值裡面的金額給付給你, 還有一個保障機制是:任何人身保險在收到保單的隔天開始算,10天內解約,都可以無條件全額退費,所以如果對保單有疑慮,可以趁這段時間盡快跟業務討論或解約喔。
Q5:外幣保單有匯率風險嗎?
A5:只要是外幣保單就一定會有匯率風險。 假設今天美金1:31台幣,你花了31萬台幣買1萬美金的保單,隔天的匯率是美金1:30台幣,這時候要把1萬美金換回台幣,你就只能拿回30萬,
雖然匯率通常不會這樣大幅波動,但是小幅的匯率波動也會稍微影響配息和收益。
Q6:投資標的怎麼選?
A6:對投資不熟悉的人,一開始可以先從風險相對較低的ETF開始投資,等你對投資有進一步研究的時候,就可以依照你的喜好投資不同的的基金、債券、甚至股票來搭配。
每個人的投資目標、風險承受度和財務狀況不一樣,所以選擇投資標的沒有標準答案, 最適合你的組合,就是能讓你安心長期持有、達成財務目標的那一套,
Q7:買了之後需要管理嗎?還是可以放著不管?
A7:基金本身會由專業的基金經理人操作管理,
所以你不需要每天盯盤,只要一開始挑選適合自己風險屬性的標的,就可以放心長期持有,一般來說,建議每月觀察一次績效表現,確認是否符合預期,
如果你比較懶,也可以拉長頻率到,每季、每半年或一年檢視一次就好, 但如果遇到重大經濟事件或市場波動(例如金融危機、地緣政治衝突),就要適時調整投資組合,例如暫時轉移到美元、黃金等避險資產,幫自己做好風險管理。
Q8:投資標的是自己選?還是業務員選?
A8:投資型保單的投資標的是由你自己選擇的,由業務員操作是違法的喔。
根據保險法規定,保險業務員只能幫客戶分析投資標的、解說風險,但不得表達個人投資建議或推薦哪一檔基金、ETF、債券等,
所以如果你遇到業務說:「我來幫你操作」或是「保險公司會幫你投資」,那你就要注意了,因為這不但違法,也可能會讓你誤判風險,承受損失,
投資風險是你承受的,所以願意陪你分析風險、幫你看懂規則的業務,比起亂喊績效、亂下保證的人,更值得信任。
Q9:買投資型保單需要繳什麼稅?有稅務優惠嗎?
A9:取決於收入來源
壽險理賠金有免稅額:
依《遺產與贈與稅法》,每位被保險人有最高 3,740 萬元的免稅額, 也就是說,身故理賠金只要在這額度內,就不用課稅。
投資配息收益:如果你選的是有「配息」的投資標的,則依來源不同課稅方式不同:
- 台灣基金配息:會併入你的個人綜合所得稅
- 海外基金配息:年度內 100 萬元內免申報,超過 100 萬元要申報,但在 750 萬元以下免稅
Q10:哪一種投資型保單比較好?有推薦的選擇嗎?
A10:大部分投資型保單連結的投資標的都差不多,唯一有差別的就是「加值給付金」設計的保單,前面有提過它的優點是:
- 投資績效表現更穩定
- 幫助帳戶價值回本更快
但也因為會壓縮到保險公司利潤,所以業務不太會主動提供,一般人就不容易接觸到, 因為法規限制,業務員不能在網路上公開提供商品資訊,
如果你對這類保單有興趣, 可以加入我的 LINE 官方帳號,我可以分享我自己選擇保單時的思考方式和目前市面上幾個有加值給付設計的選擇,讓你自己做判斷。
看完這篇文章,你已經比大多數人更清楚:
- 投資型保單是怎麼運作的
- 為什麼有些人虧錢
- 哪些設計才是真正站在保戶角度出發
- 業務員哪些話術其實該小心
投資型保單不是「不能買」,而是「不能亂買」。
搞懂背後邏輯、看懂設計細節,再做選擇,你就能避開虧損的地雷,真正讓保險幫你打造財富金庫
其實我懂你為什麼會對「投資型保單」有疑問,甚至感到抗拒、不安。 因為我一開始也一樣。
我曾經也只是因為信任朋友、礙於情面,就點頭答應、簽名買單, 但後來卻連自己買了什麼、為什麼買,都說不出來,心裡只剩下一句:「啊我到底在幹嘛?」
直到我主動了解、花時間研究後,才發現包括保險,所有的金融工具都沒有絕對的好壞,只要搞懂風險、用對方法,它就是可以幫助我們實現人生目標的好工具。
但我同時也發現一件讓人又無奈又生氣的事: 有一些業務為了自己的業績,選擇「不說風險」、只說好處,甚至用話術讓客戶誤以為這是穩賺不賠的選擇,這種「只顧成交,不管風險」的做法,是我完全無法接受的。
這也是為什麼我會決定寫這篇文章、決定創辦「保險金庫」的初衷。
投資型保單不是每個人都適合,也不是非買不可, 但它的確是一種在這個時代很有價值、但也很容易被誤解的工具。
我希望可以讓你了解它真正的價值和風險,再來去選擇要不要買,而不是單純聽話術就衝動買單,變成被收割的韭菜。
如果你也跟我一樣,受夠了那些只講好處、不談風險的銷售方式, 那我相信,我們的想法應該很一致。
而我認為:這樣的時代,是時候該結束了。
就從你我開始做起。

